威尼斯144777cσm欢迎你进入.首页

  1. 首页
  2. 教学科研
  3. 本科教育
  4.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本科教育

南京大学胡翼青教授应邀来我校作学术讲座

  • 来源:未知
  • 发布者:
  • 浏览量:

   2017年39日,应邀来我校的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胡翼青教授,为威尼斯144777cσm师生做了题为《新闻知识生产:从编辑部到中央厨房》的学术讲座。来自西北地区多个高校的百余名师生参加了此次学术讲座,讲座由柯泽教授主持。


         此次讲座,胡翼青教授从“为新闻业祛魅”、“从把关人到新闻生产社会学”、“新媒体的挑战与中央厨房的出现”和“新闻专业主义及其消解”四个部分展开讲解。

    今年1月5日,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工作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提到“中央厨房”的三个核心问题——中央厨房是什么,中央厨房怎么建和中央厨房怎么用。中央厨房一时间成为学界和业界广泛关注和讨论的焦点话题胡翼青教授作为国内传播学研究中的佼佼者,通过此次讲座就“中央厨房”这一话题为广大老师和同学带来了全新的启迪和反思

为新闻业祛魅

    “祛魅”一词由马克斯·韦伯引入政治学领域,胡翼青教授借此提及生活中充斥着新闻业的神话,诸如“铁肩肩道义妙手著文章”、“无冕之王”、“第四权利”等说法不绝于耳,鼓舞着无数学子主动投身该领域。随后,胡翼青教授以《西方哲学史》切入,从“存在”和“存在者”的概念定义入手,分析新闻业为何存在魅惑。他认为存在指观念上最合理、最应然的部分,而存在者则是存在于现实环境之中的一种主体论哲学。

    从孙志刚事件到上海外滩事件的新闻报道分析,胡翼青教授认为,“新闻报道没有共识性规律,受到具体情境的安排”。媒体的风格与定位、新闻报道主体的价值取向和习惯、意识形态与时代特征、广告客户的影响、对受众的想象等因素都会对新闻报道产生影响,编辑部选择什么故事、选择以何种方式讲述故事并不是随意的,希望广大学子能够改变单维度思考问题的方式,将视野拓宽,用多维度的视角来打破局限,将新闻业理解得更加透彻,多用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反思新闻业的种种行为。

从把关人到新闻生产社会学

    从四大奠基人勒温开始,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的新闻生产社会学,胡翼青教授为大家描绘了一幅理论谱系,他以幽默风趣的语言从把关人原理发散至新闻生产社会学,并着重分析了编辑部演变成为社会学家田野调查的场域的原因及社会学家在此场域之中的重大发现。从勒温、怀特的把关人理论到布立德的潜网理论,他认为,新闻把关是从消息源开始的层层叠叠的过程,把关人之间相互影响,而“潜网”的力量就在于标准化流程的新闻生产磨平了棱角。所谓把关下的新闻报道实质上是多方利益博弈的结果也是基于共同价值体系做出的选择胡翼青教授用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对新闻生产进行分析,指出新闻记者不仅被剥削而且以此为荣,记者的职业选择一部分因素是基于对成名的想象。通过对现实案例的观察和分析,层层深入,为在场师生呈现出中西方截然不同的编辑部镜像。

新媒体的挑战与中央厨房的出现

    胡翼青教授从两次售卖展开,从技术、人才、广告主等角度分析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中央厨房存在的可能性和前瞻性。新媒体的出现使“第一次售卖”步履维艰,也正在改变传统媒体的生存环境,使传统媒体持续受到了挑战。节约成本和融合不同媒体文化的考量使中央厨房变为实际需要,云技术和全能型记者概念的出现使中央厨房成为可能。尤其是新传媒从时间和空间上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中央厨房应运而生。但文化资本转化为商业资本的过程陷入了困境,生存在市场化环境中的媒体已经习惯于以竞争意识谋求发展,对独家新闻的追求使得媒体人的开放、交流和融合难以为继。同时,成就感的沦丧作为中央厨房的负面效应也对媒体人产生较大影响。

    同时,胡翼青教授也针对“全能型记者”阐述了自己的思考。他认为,在同一时空中,不存在全能型记者,在行业内较普遍的则是“工业生产流水线上的螺丝钉”——什么都能干,却也什么都没干好,这也使得现今的大师级记者成为一种只存在于人们脑海中的想象。基于此,胡翼青教授提出,“中央厨房这一概念存在的应然的解释很完美,但作为存在者却没有存在的理由”。

新闻专业主义及其消解

    胡翼青教授向大家详细阐述了所谓“新闻专业主义的神话”通过思考新闻专业主义的定义和新媒体时代新闻专业主义的命运,将新闻业的面孔以全景式的方式加以呈现。他认为,新闻专业主义中的“专业”二字在未来更多地指向技术层面,而作为关键要素的人的专业性却在逐渐沦丧,缺乏不可替代性。胡翼青教授引用麦克卢汉“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理论,认为新闻专业主义强化了技术手段,但弱化了人文性、价值关怀和专业能力,以及个体的存在感和独特性。技术时代,在框架明晰的前提下,人的创造力下降,主动性退却,新闻专业主义在束缚之下逐渐走向消减。多元丛生的新闻业在未来将生存在不同社会类型和机构形态之中。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向就是走向社区,成为社区服务的一项环节。

    胡翼青教授用本雅明的“因为绝望,希望才呈现在我们面前”结束了专题讲座,希望广大新闻学子打开视角,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随后,胡翼青教授与在场师生互动,广大同学积极提问,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精彩点评

    柯泽教授对胡翼青教授的讲座进行了点评。柯泽教授对胡翼青教授优秀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娴熟的专业知识储备和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表示了极高的赞赏。此次讲座开拓了大家的学术视野,使大家对当今媒体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向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但柯泽教授同时希望广大新闻学子能积极培育自己的专业能力,在现实环境的磨练之中找到自己生存的一席之地。

 

    讲座最后,由柯泽教授为胡翼青教授颁发西北政法大学特聘教授聘书,并对胡翼青教授的到来表示感谢。

 

胡翼青教授

 

    胡翼青,男,祖籍广西博白,1975年7月生于江苏无锡,社会学博士。199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系并留校任教。现为南京大学威尼斯144777cσm传播与社会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新闻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传播学会常务理事,新闻传播思想史研究会秘书长。目前教学与研究的重点为传播理论、传播思想史。著有《美国传播学科的奠定:1922-1949》、《再度发言:论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传播学:学科危机与范式革命》等专著,在《新闻与传播研究》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多篇。

 

摄影:戴阳

文字、编辑:张天格